走进新时代,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019年,我们站在了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创造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风雨兼程
70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逐步探索出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稳就业、促就业已成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70年砥砺奋进,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光辉成就,向百姓和历史交出一份漂亮的就业答卷。70年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就业局势长期稳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发展道路。
今年已经
72岁的孔仕玲回想起46年前回城就业的经历仍然感慨万千。作为“老三届”,孔仕玲见证了那段艰苦的日子。1966年,高中毕业的孔仕玲响应国家号召,插队到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三塘公社那陀大队绿流小队。
“当时我们有30多个女同学插队到绿流小队。我们住在农民家,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下田种地,上山砍柴挣工分,饿了就在田间地头吃一碗稀饭。”孔仕玲说。1973年,孔仕玲迎来了回城就业的机会。“当时南宁市无线电一厂到公社招工,经过面试、查档案等程序,我被录用了,这成为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孔仕玲说,南宁三中几百名上山下乡的学生在之后的几年也陆续回城就业,在各行各业中贡献了光和热。
让孔仕玲感慨的是,
1997年她退休时,大儿子却在国企改革中失去了“铁饭碗”,成了一名下岗职工。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2002年,大儿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再就业,小儿子却选择了停薪留职自主创业。
一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两代人的就业,是时代发展最好的映射。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
400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稳定社会发展、稳定新生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上
世纪
80年代初,国家实行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在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之外打开了一个缺口,安置了1700万名回城知识青年就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为改革开放的启航铺就了平坦的道路。
1
992年,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此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确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曾全程参与就业政策研究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回忆说,继承历史、反映现实、放眼未来是当时制定就业方针的指导思想,经过多次调研、热烈讨论、全面研讨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就业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形成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可以看出,70年来每一阶段的就业方针都是与时俱进的,都顺应了当时就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莫荣说。
就业是构建社会和谐的
“稳定器”。从2002年开始确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演进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积极就业政策迭代升级,每一次实践的步伐都紧跟经济发展大局。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
2018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摆在“六稳”之首,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多年来,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做好其他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好政府兜底帮扶责任,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
70年,就业不仅助力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更让老百姓腰杆挺起来、“钱袋子”鼓起来。
新时代、新征程。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党和政府将团结带领亿万民众奋力前行,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释放中国人民蕴藏的磅礴力量。(王宝杰)
文章转自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人社部网站
· 新时代、新征程。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党和政府将团结带领亿万民众奋力前行,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释放中国人民蕴藏的磅礴力量。(王宝杰)
·多年的奋力前行,终获民生暖阳普照。
· 多年来,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做好其他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